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教授張先庚,32年來始終秉承教育報國初心,勇擔立德樹人使命,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衛生健康人才,扎根高原,將滿腔熱情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新時代衛生健康教育事業。圖為張先庚帶領志愿者團隊走村入戶開展健康服務。(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供圖)
9月6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到B忠、李粉霞、孫正聿、楊士莪、周美琴、楊瑞清、楊明生、馬丹、郭曉芳、張先庚、安文軍、孫怡等12位教師光榮入選。
他們有的深耕思政領域、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有的勇攀科研高峰、取得顯著成果,有的一輩子扎根基層、矢志奉獻山區教育,有的創新思路方法、為學生傾注大愛深情……他們用行動展示了新時代教師隊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良好精神風貌。
“大思政,活教材,要善用千萬人民所譜寫的時代篇章”
“我的專業是哲學,但我的事業是研究和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边@是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馬克思是孫正聿最崇拜的人。從中學時代他就開始閱讀《回憶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書籍,他希望自己能像馬克思那樣,“為全人類而工作”。
40載教書育人,孫正聿始終把培養“人”當作自己的“終身大事”。無論給本科生、研究生上課,還是講座、報告,他都會針對不同受眾認真準備。2020年暑期開學,學校為本科生新開設了一門課。上課前,孫正聿認真地請教帶班老師,“這些本科生都上過什么課,學過什么內容,怎樣講才會有針對性”。
教書育人的前提是自己先做好學問。在孫正聿看來,做學問,就要“沒日沒夜”,就要“跟自己較勁”。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睘榱酥v好“理論思維”這門課,孫正聿做足準備,一學期下來,瘦了10多斤。課講完了,《學術研究的理論思維》這本書也寫成了。
“很多時候,自己讀明白了,想明白了,說明白了,但最后卻寫不明白”,著述和做學問就是極其艱難地跟自己較勁的過程。
十年磨劍,板凳坐冷。孫正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跟自己較著勁。他寫的《哲學通論》經過十余次再版,已成為全國高校通識課教育的經典教材,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科學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開播前,湖南省常德市市民彭三英和上小學的女兒守候在電視機旁?!皼]想到思政課能這么好看!”
課堂設在演播室,教案是聲光電打造的“3D大片”,授課嘉賓曾有袁隆平、鐘南山……這是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郭曉芳創新打造的高精尖思政大課,累計學習人次超過12億。
郭曉芳猶記初創時的艱辛。2015年11月,郭曉芳所在的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被確定為首批基礎教育網絡聯校授課校,她主動報名,通過網絡為偏遠山村學生授課。首次“觸網”后,郭曉芳萌發了讓更多孩子通過網絡愛上思政課的想法。
沒有教材,沒有課程體系,沒有教輔材料,沒有面對面談心……作為完全創新的網絡思政課,講什么,誰來講,一系列問題曾縈繞在郭曉芳心頭。
講什么——“大思政,活教材,要善用千萬人民所譜寫的時代篇章?!惫鶗苑歼x擇突破學科界限,每堂課圍繞一個主題,融合思政、德育、心理、安全、法治、科技、文化等內容,設計多層次、多場景、多角度的全新課程。
誰來講——“中小學生喜歡怎樣的偶像?我們又該為他們樹立怎樣的偶像?”郭曉芳選擇將名家請進課堂,讓他們成為廣大中小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楊孟飛等,相繼走進網絡大課堂,為千萬名中小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我想帶給學生的課堂,絕不局限于某一門特定的學科,而是將家事、國事、天下事融于其中?!惫鶗苑颊f,理想、信念、價值觀的熏陶也自在其中。
“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擁有一項專業技能很重要,但是讓他們擁有一顆積極善良的心更重要?!弊鳛橐幻囆g老師,湖北省武漢市旅游學校援藏教師馬丹,立志要美化學生的形體,更要美化學生的心靈。
馬丹積極運用各種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孩子們關愛他人、關愛社會。2006年,一條社會新聞引起她的關注,一位名叫“衡川”的孩子嚴重燒傷,在武漢治療。馬丹決定讓全班同學利用實習的時間,義賣報紙為“小衡川”捐款。
當時有一些學生不理解:捐款就捐款,為什么非要我們去賣報紙呢?馬丹對他們說:“一個不懂關心別人,不懂得回報社會的人,是沒有任何魅力可言的。我要讓你們拿自己流汗掙來的錢捐款,讓你們懂得什么是關心別人,什么是真正意義的獻愛心?!?br/> 那一次,孩子們參加了義賣活動,當他們捧著自己勞動掙來的錢來到醫院,為全身都裹滿了繃帶的“小衡川”交住院費時,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從醫院出來后,孩子們圍著馬丹說:“老師,我們懂了,我們是幸福的,但是我們的幸福并不是自己的雙手掙來的,今后,我們一定會自食其力?!?br/>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要自力更生,靠別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培養問題”
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有一位“一站到底”的院士,只因他從不坐著給學生上課。他叫楊士莪,中國水聲工程學科***人。
20世紀50年代,水聲在國內屬于空白學科,國家選派楊士莪到蘇聯科學院聲學所進修。他發現那里有個奇怪的現象:聲吶設計和艦船噪聲兩個研究室的門對外國人緊閉。這給楊士莪留下了深刻而強烈的印象——在國防技術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要自力更生,靠別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培養問題。
回國后,楊士莪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創建了中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專業;作為中國首批博導,楊士莪參與培養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干和年輕教師隊伍,建立了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水聲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最先在國內開展水聲定位系統研制,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定位系統的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命不止,壯心不已”,雖已年過九旬,楊士莪仍堅持戰斗在水聲科研的第一線。
荒漠鹽堿地、流動沙丘、枯死的林木,民勤縣東渠鄉大號三社130多人的村子,村民因無水可用而被迫離鄉,只剩殘垣破壁……1985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第一次來到甘肅石羊河流域考察,眼前的景象讓他痛心不已。
康紹忠決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這里做點事情,“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到B忠從零起步,在這片土地上開始建立實驗站,帶領團隊開展大量野外定位科學觀測研究。為了獲取準確可靠的試驗資料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時常冒著高溫、頂著烈日觀測,汗水濕透了衣服,蚊蟲不停叮咬,也無暇顧及??柿?,喝幾口白開水;餓了,啃幾口自帶的干糧。
37年來,康紹忠扎根西北,創建旱區農業水土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起成立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領導建成我國第一個農業水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如今,康紹忠的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年節水量可達10多億立方米。
2010年,民勤縣青土湖終于再現了“碧波蕩漾、野鴨成群、水草豐美”的景象。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院長、教授張先庚,將教學科研一線視作自己的“主戰場”。1996年,作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高護專業第一位專任教師,她迎難而上,構建起涵蓋“???、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體系。她帶領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從中職到高職的轉型升級,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衛生健康人才。
“只為讓鄉村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永遠記得1981年五四青年節那天。即將從師范學校畢業的他敲開了校長室的門,遞上一份決心書:到艱苦、偏僻的鄉村教書辦學。
楊瑞清帶著滿腔熱情來到了江蘇省江浦縣(現南京市浦口區)一所村辦小學——五里小學。這是一所怎樣的學校?當地人曾編過一句順口溜:“黑屋子,土臺子,一排矮房破樣子,里面坐著泥孩子?!钡谝淮巫哌M教室的楊瑞清接手了二年級的一個班級,38名學生中有20名留級生。同是農村出身的楊瑞清理解這些孩子的不易:不是笨,而是學習條件差——平時在家拔草種瓜,家里沒活了才能到校上課。他下定決心,“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來”。
開學第一天,一個女孩就沒有來報到。當天下午他上門找家長,得到的只是一句冰冷的回答:“女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家里需要她放鵝?!睏钊鹎宀辉阜艞?,每天放學后都趕到女孩家,一邊陪她放鵝,一邊教她功課……一個月以后,家長被楊瑞清打動了,說:“這樣的老師,我們服!”
楊瑞清就這樣在鄉村小學扎下根來,這一扎根就是41年。開設行知實驗班、創建行知基地、制定小學不留級制度……一系列教改舉措,“只為讓鄉村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br/> 在安徽省霍邱縣,提到楊明生,認識他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霍邱一中校長、教師楊明生自大學畢業回到霍邱任教,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原***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因長期勞累,他患上甲狀腺惡性腫瘤、嚴重眼疾等多種疾病。但他的考勤簿上卻鮮有因私請假的記錄。每天,他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最后一個回家。因眼疾影響,經常在黑暗中扛著自行車,數著樓梯臺階上下樓。
楊明生留守家鄉教育38年。面對一些教育機構和學校的高薪邀請,他數次拒絕,“我必須堅守在家鄉,為家鄉教育盡一份力?!?br/> 30年輾轉4個鄉村學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始終沒有離開他熱愛的牧區,每到一處,他都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愛心,呵護著孩子們的心靈,為牧區教育事業傾情奉獻。
“我就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哪里需要就會堅守在哪里?!?br/> “挫折時,我感受著無盡的關愛。逆境中,無數雙手將我扶持……”
“如果你不小心與清華北大擦肩而過,那么不要迷茫和失望,這里將是你夢想起航的地方?!鄙轿鳈C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粉霞經常用這段話來激勵剛剛入學的新生,幫助他們重拾信心。
2000年8月,李粉霞走進了當時還是中專的山西省機械工業學校,成為了這里的一名教師。當時來到學校上學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分數要求,好幾個家長直言不諱自己的孩子無可救藥。面對一群不懂事的“熊孩子”,她暗下決心,絕不讓一個孩子離群,要讓他們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李粉霞把大量的時間都留給了學生。早上跑操,走在班級隊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習,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細心地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了解關心他們的日常點滴。
學生劉斌連續幾天裝病不上課,李粉霞沒有直接戳破他的謊言,而是為他做了病號飯,送到宿舍。劉斌淚流滿面,自此再也沒有曠過課,如今已成為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業務骨干。
在李粉霞辦公桌抽屜里有一個“談心本”,是師生之間吐露真情的地方。12年里,李粉霞送走了一屆屆的學生,她也會時常翻開“談心本”,回憶學生們蛻變的歷程。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鄙虾J衅謻|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周美琴笑著說起往事。
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周美琴加入了聾啞輔讀學校。一名患自閉癥并伴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時不時怪叫、四處藏匿、趁人不注意逃出校門……周美琴時刻關注著他、陪伴著他,實行一對一幫教。為了拉近距離,周美琴讓孩子坐在自己腿上給他講故事,可冷不防孩子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在她臉上。
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年輕的周美琴頓時眼眶模糊。但一想到這是學生的非常態反應,她強忍痛和淚,壓下委屈繼續與孩子溝通。此后,周美琴對這個孩子的關心更多,不僅變換方法與他交流,還時常用他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幫助他成長。漸漸地,孩子與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樂于聽她的話,有了可喜的進步。
選擇了“守護”特殊兒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在傾心呵護下,學校組建了聾人舞蹈隊、特奧運動隊,把學生帶上了國際舞臺;學校培養的聾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學、南京金陵科技學院等;更多智力障礙孩子學會了自食其力,讓家長看到了希望。
“挫折時,我感受著無盡的關愛。逆境中,無數雙手將我扶持……”學校一名殘疾學生畢業時寫下這樣的詩。周美琴說:“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br/> 今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80后”孫怡最年輕,教齡卻也超過20年。2000年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投身學前教育。
在幼兒園設計“中國風”“中國情”“中國夢”樓層主題;開展“讀國語經典,頌國學歌謠”比賽,提升少數民族孩子普通話聽說能力;在冬至、端午等傳統節日,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包餃子、吃粽子……孫怡用愛澆灌著邊疆孩子們成長,也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