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市蒲城縣博物館內,講解員正在向游客介紹齊三貴家業地畝記碑的內容。李永紅 攝
在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博物館內,有一通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制的石碑,碑上雖刻有“齊三貴家業地畝記”的字樣,然而當地百姓卻更習慣稱其為“清官碑”。
碑文由時任蒲城知縣蔡信芳撰寫,記述了一宗財產糾紛案的審理過程:蒲城縣蘇坊鄉村民齊佐清夫婦,家中有一叔母陳氏和一個年僅3歲的養子齊三貴。齊佐清與人合伙經商,賺了些錢。道光三年(1823年),齊佐清夫婦相繼去世,合伙人見利忘義,吞掉了全部財產。一年后,陳氏將此事上告縣衙,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審理,此案終結后共追回白銀1090兩。而此時陳氏已因病身亡,齊三貴又尚年幼,這些銀子如何發落引起了鄉里親朋的關注。
要知道,清朝時期知縣一年的俸祿約為45兩銀子,這筆追回的白銀抵得上蔡信芳24年的工資,實屬巨額財富。但蔡信芳并不因原告已死,繼承人年幼而貪墨。
碑文中也寫明了蔡信芳當時的顧慮:“利之所在,人所必爭。且恐余一旦離去,其退回銀兩只見其入,不見其出,余何以對百姓后世?!辈绦欧紦倪@一大筆錢會再次被心術不正之人覬覦,由縣衙保管顯然也無法取信于民,自己將來離任也無法安心。
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今勒令該村鄉約及其親族,將銀如數全部領去,置買田產。并將所置地畝若干、用銀若干、坐落何方,勒之于石,書之于券。此石即磨,此券不朽。他日齊三貴長大成人,繼承家業,可無凍餒之慮也,是為記”。于是便有了這通“清官碑”。
青石不朽,碑文為證。雙親俱亡的齊三貴或許并不清楚家中變故,但蔡信芳卻為齊三貴將來的溫飽作出了最佳籌劃,愛民莫過于此。而這通石碑被完整保存到了今日,亦讓我們一睹一百多年前這位清官的風采。
蔡信芳,字芝軒,湖南善化人,進士出身,道光四年(1824年)任蒲城知縣,頗有善政。這起案件是他上任伊始所辦,也正是在這起案件中表現出的清廉為民,讓他走進了蒲城百姓心坎里。
好官愛民,民愛好官。蔡信芳離任之日,得到消息的蒲城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挽留這位好知縣。深受感動的蔡信芳寫下《留別紳民》詩四首,其中一首最能表達他當時的心境:“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秦川一寸棉?;乜慈豪杞K有愧,長亭一別心黯然?!?br/> 也許當年蒲城百姓都是肩挑手提一些自家的好東西來為蔡知縣送行,但他卻選擇了輕舟上路,連秦川一寸棉都不曾帶走,感人至深。
雖清史稿無傳、生卒年不詳,但百姓保存著他的“清官碑”、后世傳頌著他“不帶秦川一寸棉”的高風亮節,蔡信芳守住了自己的一份“廉心”。
德不孤、必有鄰。明朝蘇州知府況鐘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在他赴京考績之前,曾有同僚提醒他要備厚禮遍送京城官員以謀求支持,但面對為其餞行的人們,況鐘賦詩一首:“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br/> 況鐘清廉正直的作風受到蘇州百姓稱贊。百姓們都稱況鐘為“況青天”,他和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并稱我國民間的三大“青天”。
在當時,蘇州被稱為“天下第一劇繁難治”。上任伊始,況鐘故意在下屬面前裝作愚昧無知,任其欺騙。幾天后,況鐘召集群吏責問他們:“之前某件事應該辦,你們阻止我;某件事不該辦,你們強讓我去做。你們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應當懲罰?!贝伺e令府衙上下大為震動,群吏不敢再偷奸?;?,從此都奉法行事。
蘇州本是江南富庶之地,卻因賦役繁重等原因,致使民不聊生。在況鐘的力爭下,朝廷屢次下詔減輕蘇州的重賦,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況鐘治下的蘇州,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在他回鄉守制之時,百姓曾作歌謠唱道:“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思,因去后。愿復來,養田叟?!焙髞?,蘇州百姓接連向朝廷上書,請求讓況鐘任滿后不要離開蘇州。況鐘前后在蘇州擔任了十三年知府,最后卒于任上。
況鐘一生為官清廉,自從政以來,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他的住處“內署蕭然如僧舍”“無鋪設華糜物”,除有公宴外,平素用膳就是一葷一素。運載況鐘靈柩回故里的船中,“惟書籍,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他在《示諸子詩》中曾說自己“雖無經濟才,沿守清白節”,并告誡兒子“非財不可取,勤儉用無竭”。
浩瀚青史,秉公執法者有之,不貪不占者有之,為民請命者有之……“一寸棉”尚不染指的蔡信芳、況鐘等清官廉吏在青史中永生,聚成中華文化中耀眼的崇廉尚德之光。